【數據發布與解讀】擦亮綠色生態底色 縱深推進黃河戰略──黃河流域城市高質量發展監測報告
發布日期:2024-10-29 14:14:30 瀏覽量:【數據發布與解讀】擦亮綠色生態底色 縱深推進黃河戰略──黃河流域城市高質量發展監測報告
轉載自河南統計
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,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多次深入黃河沿線實地考察,足跡遍布沿黃九省區,三次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持召開座談會,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。沿黃各省區緊抓國家戰略發展機遇,擦亮綠色生態底色,縱深推進黃河戰略,2023年黃河流域各城市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起點。
黃河全長5464公里,流經青海、四川、甘肅、寧夏、內蒙古、陜西、山西、河南、山東9個省區。2023年,黃河9省區常住人口4.2億,占全國29.7%,經濟總量為31.6萬億元,占全國25.1%。在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計監測制度》中,黃河干支流流經及受水地級及以上城市有66個,截至2023年,已形成關中平原城市群、中原城市群、山東半島城市群,培育發展蘭西城市群、寧夏沿黃城市群、呼包鄂榆城市群、山西中部城市群,孕育出鄭州、西安兩大國家中心城市,在此基礎上,西安都市圈、鄭州都市圈、濟南都市圈先后獲批為國家級都市圈。
一、城市支撐作用明顯,治理水平穩步提升
城市支撐作用顯著,經濟財政平穩發展。2023年,黃河流域66個城市GDP為19.4萬億元,市轄區為9.9萬億元,占66個城市的51.1%,鄭州、濟南、西安全市GDP過萬億元。人口匯聚力強。2023年,黃河流域66個城市市轄區常住人口為1.1億人,較上年增加148萬人,占66個城市常住人口的42.5%。財政收支快速增長。2023年,黃河流域66個城市市轄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8599億元,比上年增長7.3%,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15560億元,比上年增長11.7%,按常住人口計算,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898元,比上年增長10.3%。
黃河流域城市綜合治理水平不斷提升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取得豐碩成果,27個城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,25個城市獲得提名;66個城市全市城市綜合信用指數均值為89.5,較上年提高2.6,一半城市超過90.0;66個城市城區消防救援5分鐘可達覆蓋率平均為85.8%,較上年提高1.2個百分點,20個城市超過90%。
二、創新構筑發展引擎,產研結合量質齊升
黃河流域各城市高度重視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的主導作用,加大科研投入,大力打造創新平臺,推動產學研結合,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。
黃河流域各城市不斷加大科技投入,持續優化產業發展布局,推動經濟轉型升級。2023年,黃河流域66個城市科學技術支出為671.8億元,比上年增長22.9%,市轄區為425.2億元,占比達63.3%;2022年,黃河流域66個城市研究與試驗發展(R&D)人員數為85.7萬人,規模以上企業R&D經費支出為2849億元,分別增長17.1%、11.6%。鄭州、新鄉“兩城一谷”成為全省科創最高峰,“晉創谷·太原”成立省級工作專班,銀川市半導體級單晶硅、集成電路大硅片產能占全國近三分之一,打造“算力之都”形成超過3000P的智能算力。
技術研發面向經濟主戰場,更多科研成果“下書架上貨架”。2023年黃河流域66個城市發明專利有效量為356552件,比上年增長18.4%。2023年黃河9省區技術合同成交項數21.9萬項,技術合同成交額近1.3萬億元,分別比2020年增長27.8%和125.3%,量質齊升。
科技守護黃河安瀾。“數字孿生黃河”通過全景建模等智能手段,構建擬真的數字化場景,支撐黃河治理科學決策。“數字孿生黃河”建設入選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十大樣板名單;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互相支撐助力科學調度水資源,促進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;“智能石頭”實時監控壩石、壩體,“天空地一體化”監測網絡,九曲黃河入海流,千般變化一屏收。
三、城鄉攜手共進步,協同發展繪新篇
隨著信息技術和交通的發展,治理不斷精細化系統化,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系統性、整體性、協同性愈發凸顯。
黃河流域以區域中心城市為引領,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要發展載體,各城市間聯通性加強,生產要素在城市間流轉更加順暢。2023年沿黃鐵路局推動近30條鐵路專用線建設竣工投產,濟南、鄭州、西安、蘭州、西寧間“一字型”東西大通道打通,黃河流域城市間快運班列達到52條,依托鐵海聯運,沿黃內陸城市貨物運輸和進出口效率大大提高,部分線路物流成本降低30%以上。
城鎮化快速發展,城鄉相對差距逐步減小。2023年,黃河流域66個城市城鎮化率為62.8%,比上年提高1.1個百分點,66個城市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均較上年有所縮小,最大比值由2022年的3.13降至2023年的3.08。
二三產業占比提升,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持續增強。2023年,66個城市市轄區工業增加值為2.9萬億元,占市轄區GDP的29.5%,第三產業增加值達5.7萬億元,占市轄區GDP的57.7%,較上年提高0.8個百分點;66個城市市轄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.2萬億元,比上年增長8.0%,相當于市轄區GDP的42.1%,較上年提高1.3個百分點,48個城市市轄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于其GDP增速,占比提升。
四、加強生態修復,推動綠色發展
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是黃河流域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遵循,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改造提升傳統動能,優化產業布局,夯實綠色發展基礎,推進生態保護修復,完善治理體系。
黃河流域各城市積極采取各項舉措推進節水降碳減污。2023年,黃河流域66個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74.3%,9個城市達90%以上;各城市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,因地制宜制定“一口一策”進行分類整治,2022年和2023年,黃河干流水質持續保持Ⅱ類,并實現穩中向好。截至2023年,黃河流域有20個城市建成國家節水型城市,24個城市被納入“十四五”時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名單。
沿黃各城市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、綠色化、融合化提檔升級,加快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,綠色生產力發展邁出堅實步伐。山西作為產煤大省,因地制宜推廣煤炭綠色開采技術,有序布局大容量、高參數、低能耗煤電機組,截至2024年4月,累計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礦,布局30座綠色開采試點煤礦,先進產能占比81%,2023年氫能產業鏈累計營收502.5億元,同比增長32.2%,呂梁在《2024氫能產業活力報告》中位列第5。
黃河中上游依托太陽能、風能、水能等資源稟賦,大力開發“綠色電能”,截至2023年,青海清潔能源裝機5107.9萬千瓦,占總裝機的93%,“世界綠色硅都”包頭光伏產業產值超千億元,白銀在建新能源項目全部并網后,2025年新能源裝機將突破900萬千瓦,追風逐日,向“綠”而行,清潔能源正成為推動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。
五、進出口額穩定增長,多種方式促進開放
黃河流域各省區全面融入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構建全域交通互聯、水陸空三位一體的運輸體系,推動構建陸海聯動、東西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。
進出口貿易蓬勃發展,多維度打造對外開放新平臺。沿黃9省區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2.6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.8萬億元,66個城市市轄區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超過1300家,比上年增長超過10%,8個城市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城市。完善黃河流域“9+1”城市陸海聯動高質量發展合作機制,牽頭開展“陸海聯動、海鐵直運”,打造沿黃“經濟出海口”。2023年,黃河流域9省區共開行中歐班列8785列,其中西安、鄭州超千列,均為全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;多個城市著力推動“一帶一路”節點建設,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,“空中絲綢之路”在浩瀚的天空中構架起合作橋梁。2023年,西安市進出口3597.6億元,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增長180.3%,蘭州第30屆蘭洽會簽約金額超6000億元,對外開放窗口作用不斷放大,河南推進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和鄭州、洛陽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,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從2014年不足1億元躍升至2022年2209.2億元。
六、收入增長帶動消費,財政支持保障民生
黃河流域各城市以人為本完善公共服務體系,提升城市溫度,利用現代化技術推進城市治理。
可支配收入的增長,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直接的方式,是激發消費潛力的戰略基點。2023年,66個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實現增長,均突破3萬元,60個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、63個城市市轄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增長。
財政支出在民生領域的傾斜、各項民生政策的落實給群眾帶來看得見的實惠,兜底保障工作更加有力。2023年,66個城市市轄區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為1497億元,教育支出為2439億元,衛生健康支出為2036億元,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分別為9.6%,15.7%,13.1%。2023年,66個城市市轄區共有醫院4236個,同比增長6.2%,按常住人口計算,每萬人擁有醫護人員數95.4人;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本年度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,城鎮老舊小區開工改造惠及戶數累計近700萬戶;9省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92.5萬人,同比減少7.7萬人。
網絡技術和大數據支撐社會資源共享體系逐步健全,各地政務服務搬上網絡、云端,讓數據多跑路,讓居民少跑腿。2023年,鄭州“鄭好辦”辦件量達238.5萬件,事項查詢2250萬次;陜西“秦務員”上線省級899項、地市5888項政務辦事;有事不出門,宅家“青松辦”高效優質滿足青海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。
來源:[地調隊]城市發展調查室